突突突的风镐声,当当当的大锤敲击声,一块一块渣子及衬砖被打了下来,几个班组你追我赶,炉内的拆除物越来越多,这时倒运工作开始了……
初次相见,眼前这个小伙子刚从作业车间下来,满脸尘土,戴着眼镜,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想到之前了解他的信息——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熔炼分厂合成炉工序生产工序长,突然觉得无法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2007年应征入伍的马鸿新,经过部队2年的锤炼打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的强军梦贡献着力量。
2009年退伍后,在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参加工作,现担任熔炼分厂合成炉工序生产工序长。经过熔炼车间的锻造,他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同样的“熔炼”,成就了他不一样的青春。
时光荏苒。离开部队已经十余年了,但军队塑造的成长记忆一直镌刻在马鸿新的内心,深深影响着他的言行举止和职业成长。十余年来,他始终牢记部队的谆谆教诲,时刻保持着军人的优秀品格,虽脱下戎装,但始终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
合成炉是熔炼分厂关键冶金炉窑之一,担负着年处理100万吨铜精矿的重大使命,更是熔炼分厂乃至铜业公司生产发展的源头。对员工而言,保障稳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一名退伍军人而言,责任担当与军人使命,始终激励着他负重前行。
一次检修中,当时合成炉在处理高杂物料,未反应完全的高硫物料伴随烟气流动,致使余热锅炉辐射区结焦严重,排烟不畅,造成合成炉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当爆破人员进入辐射区时,被现场的情形震惊,未反应完全的物料结焦高达10余米,脚手架搭设高度达到了9.5米,烧炮眼的难度和危险性让大家踌躇不前。
当时,作为退伍军人的马鸿新清楚,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顶上去。与部队冲锋上阵一样,他果断地系上安全带,爬上了脚手架,在狭窄的作业面上,与工友弯腰、侧身进行烧眼作业,高温的炙烤下,熔体和汗水一起流淌,耀眼的火花朦胧了他的视线。几十分钟过去了,他最终顺利完成烧眼作业,为接下来的检修工作赢得了时间。
“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我最应该冲到前面。这个时候你不上谁上!这是一名军人的担当。”马鸿新的一席话让人肃然起敬。
与参军入伍一样,初入熔炼,马鸿新毅然选择从最艰苦的岗位干起,怀揣坚定必胜的信心、饱含钻研学习的热情、抱定成长成才的决心,从八台秤、皮带、风根秤等配加料岗位到熔体排放、炉长等炉窑控制岗位,再到担任班组长、生产工序长管理岗位,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困难的挑战,每一次的蜕变都意味着愈加艰巨的责任。他深知,只有不断向前,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是一名退伍军人的进取之心。
干过熔炼的职工们都知道,在这个环境中无论干哪一项工作,都伴随着烟熏火燎、黑灰和汗水。“相关单位已准备就绪,合成炉投料。”7月31日,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指令,金川集团铜合成炉系统年修圆满收官。
46个日夜的披荆斩棘、艰苦鏖战,让马鸿新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此次合成炉系统年度检修是自2005年合成炉投产以来改造量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次,也是马鸿新自上班后迎接的一次重大挑战。
检修以合成炉余热锅炉大修、合成炉贫化区改造为主工期,配套开展双18模圆盘自动定量阳极浇铸设备,4号转炉电除尘器,熔剂料仓1号、2号吊车电控系统,3号熔体天车大修,底吹炉炉体、电炉炉体中修,环集扩能改造和其他附属设施检修等项目,涉及检修内容多达359项。提起这次检修,大家齐上阵、拼全力、攻难题的画面马鸿新历历在目。
“工序长对待工作没的说,那真是一把好手!参加工作前并没有学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凭着一股子拼劲愣是把自己变成了业务骨干,还拿到了好多专业类的奖项,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大学毕业后,宋尧被分配到熔炼分厂任安全员,在马鸿新的影响下,宋尧成长不少。
早来晚归、认真细致是马鸿新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他每天把当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注意的事项罗列出来然后逐一落实核销,还时时与技术人员探讨研究入炉原料的元素含量、入炉原料配比以及参数调整,对合成炉炉况进行跟踪摸索,了解工艺参数调整后的炉窑运行情况,用实际行动确保了合成炉高负荷稳定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期十个月的降低合成炉重油单耗QC小组攻关课题中,马鸿新与同事一起扎根现场、深入调研、反复摸索,参与设计了新型富氧燃烧枪、重油反吹装置等重油使用装置的改造。最终《降低合成炉重油单耗》这一攻关课题获金川集团QC质量成果一等奖,并荣获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成果管理优秀奖。
“能够在人生最美的时光,从保家卫国走上为企业贡献力量的技术岗位,我感到自豪和骄傲。这必将指引着我在产业工人的征途中继续奋斗。”马鸿新用铿锵的话语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意志。